農曆新年開年以來,港股小米集團股價持續攀升。 2月7日,小米集團盤中最高衝至43.05港元/股,股價創歷史新高,總市值突破1兆港元,截至2月底,股價突破52港元/股,總市值來到了1.3兆港元。自2025年以來,小米股價漲幅已超40%
高階化策略突破:手機與汽車雙輪驅動
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高階突破:
小米自2020年啟動高階化策略後,逐步站穩4000-6000元價位段。 2025年2月發表的小米15 Ultra(售價6499元起)首次衝擊6,000元以上的超高階市場,搭載頂尖影像技術與硬體配置,直接對標蘋果iPhone。 2024年Q3數據顯示,小米在600美元以上價位段的中國市佔率年增88%,儘管基數較低,但增幅顯著。
智慧汽車業務超預期成長:
小米汽車SU7 Ultra(售價52.99萬元)自發布後兩小時訂單破萬,提前完成年度目標。 2024年Q3財報顯示,汽車業務銷售收入較上季成長超50%,毛利率提升至17.1%。雷軍提出2025年交付30萬輛的目標,雖面臨產能挑戰,但市場對其「性價比+智慧化」模式在汽車領域的複製充滿期待。
科技創新與AI生態佈置
AI技術深度賦能產品:
小米在智慧型手機中整合AI攝影、語音助理等功能,提升使用者體驗;智慧家庭生態透過AI實現設備互聯與使用者行為學習,建構全場景智慧生活。此外,AI繪畫、寫作工具等新應用的推出,展現了小米在內容創作領域的創新潛力。
研發投入與人才策略:
雷軍近期高調引進AI大模型人才,強化技術儲備。小米汽車的自動駕駛技術也被視為AI落地的關鍵場景,進一步鞏固了市場對其「科技公司」而非「硬體廠商」的定位認知。
資本市場環境與政策利多
港股科技股整體回升:
自2025年初以來,港股科技類股(如騰訊、阿里)普遍上漲,小米作為高成長性標的受惠於資金流入。其本益比(TTM)接近60倍,遠超阿里(20倍)和聯想(12倍),反映市場對其未來獲利能力的樂觀預期。
消費性電子補貼政策刺激:
發改委擴展數位產品換新補貼範圍,直接利好小米手機業務。 2024年Q3小米手機營收佔比超50%,政策紅利進一步強化其核心業務成長。
品牌價值與創辦人效應
雷軍的個人影響力:
雷軍頻繁現身重要場合(如民營企業家座談會),提升小米的社會關注。儘管「首富烏龍事件」被闢謠,但其個人IP與公司形象深度綁定,增強了投資者信心。
市場對生態鏈的長期看好:
小米透過生態鏈企業涵蓋智慧家庭、穿戴式裝置等領域,形成「手機×AIoT」綜效。 2024年智慧家庭收入成長顯著,生態鏈的規模經濟成為估值支撐點。
風險與挑戰:高成長能否持續?
儘管股價表現亮眼,小米仍需面對以下挑戰:
汽車交付壓力:SU7 Ultra的產能爬坡與供應鏈管理是短期關鍵,若交付延遲可能引發市場情緒波動。
高端市場競爭加劇:蘋果、華為在超高階市場的統治力仍強,小米需持續證明技術障礙與品牌溢價能力。
估值回檔風險:當前高本益比隱含較高成長預期,若業績成長放緩或產業環境變化,股價可能承壓。
總結
小米股價的持續新高是高階化策略落地、AI技術創新、政策紅利釋放及資本市場情緒共振的綜合結果。其成功的關鍵在於從「性價比標籤」向「技術驅動的高端品牌」轉型,並透過汽車業務打開了第二成長曲線。然而,能否維持這一勢頭,取決於未來技術突破、交付能力與市場競爭的平衡。
*免責聲明: 本文內容僅供學習,不代表VSTAR官方立場,也不能作為投資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