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輝達(NVDA)股價持續下跌,截至2025年3月27日,其市值較歷史高點已蒸發超1兆美元,觸及六個月低點。儘管市場對中國監管的猜測頻現,但綜合多方分析,此次股價下跌的核心原因更可能與全球AI產業競爭加劇、供應鏈風險及投資者對AI需求永續性的擔憂相關。以下從暴跌動因與未來趨勢兩方面展開分析。

股價暴跌的多重動因

1. AI產業競爭加劇與需求不確定性

  • 隨著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推出「低成本+高效能」開源模型,市場對輝達在高效能運算領域的壟斷地位產生質疑。儘管DeepSeek的崛起可能增加對輝達GPU的需求(因其需要更高運算能力),但投資人仍擔憂其可能削弱美國在AI領域的主導地位,進而影響輝達的長期成長空間。
  • 博通(AVGO.US)等晶片製造商在AI專用晶片領域的競爭壓力加大,輝達CEO黃仁勳雖質疑競爭對手產品的市場可行性,但市場對技術替代風險的敏感度顯著提升。

2. 供應鏈與政策風險

  • 關稅與地緣政治:美國潛在的晶片進口關稅政策對輝達全球供應鏈構成威脅。儘管公司強調其供應鏈的靈活性併計劃擴大本土製造,但政策不確定性仍引發投資者拋售。
  • 中國市場的監管隱憂:儘管未直接提及中國監管收緊,但中國作為輝達的重要市場,其技術自主化趨勢(如推動國產替代)可能間接影響輝達的市場份額。此外,中美科技博弈的長期背景加劇了市場對輝達在華業務風險的評估。

3. 業績預期與市場情緒分化

  • 輝達2025財年第四季財報雖超預期,但2026財年第一季指引的「喜憂參半」導致市場對其短期成長信心不足。部分分析師認為,AI投資的可持續性、大語言模式(LLM)貨幣化進程緩慢等問題尚未解決,加劇了股價波動。
  • 選擇權市場的看空押注進一步放大了下跌趨勢。例如,有交易員押注輝達股價在3月7日前跌至115美元(較當時收盤價下跌4%),這一悲觀預期與市場情緒形成共振。

未來股價趨勢的爭議與展望

1. 短期波動或持續

  • 當前市場對AI產業的預期已從「狂熱」轉向「理性」。 Zacks Investment Management指出,AI相關股票的波動性反映了市場預期的分散化,輝達短期內可能繼續受制於供應鏈噪音和競爭壓力。
  • 技術面上,股價跌破關鍵支撐位(如六個月低點)可能引發進一步拋售,但超跌後的技術反彈也存在可能。

2. 長期成長潛力仍存

  • 技術領先與產品迭代:輝達在GTC 2025大會上發表的Blackwell Ultra、Rubin AI伺服器等新一代產品,效能較現有機型提升顯著,預計2024-2027年逐步落地。黃仁勳強調,資料中心GPU需求持續成長,百萬級GPU叢集的規劃支撐了長期成長邏輯。
  • AI生態的擴展:公司在機器人、自動駕駛等領域的佈局或成為新增長點。 Stifel等機構認為,輝達在AI基礎設施領域的領導地位難以被撼動,其與類比連接、處理器子產業的協同效應將逐步顯現。

3. 估值分歧與投資機會

  • 《巴倫周刊》指出,輝達目前預期本益比僅26倍,比起57%的營收成長速度被顯著低估。若市場逐步消化競爭與政策風險,估值修復空間較大。
  • 部分投資者如段永平已開始透過選擇權策略佈局,認為輝達仍是AI浪潮中的核心標的,短期波動或提供入場機會。

結論

輝達股價的暴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,中國監管僅是潛在風險中的一環,而非主導因素。未來,其股價走勢將取決於AI技術落地的實際進展、供應鏈穩定性及全球政策環境的演進。短期內,波動性或延續,但長期來看,輝達的技術壁壘與生態佈局仍為其提供了較強的護城河。投資人需在風險與機會間權衡,關注財報指引、競爭格局及地緣政治動向等關鍵變數。

*免責聲明: 本文內容僅供學習,不代表VSTAR官方立場,也不能作為投資建議。